
行业剧变下的零售业务发展:开垦的苦和掘金的甜
全行业净息差连续四年收窄至1.52%背景下,上市银行的年报等业绩信息中更显现出经营战略的分化和面对挑战的差异化解法,各家银行的年度经营答卷特色鲜明:股份行整体规模增长继续承压,城商行韧性发展中盈利能力分化明显,风险管理的精细化考验刚刚开始……
零售业务作为近些年各家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奠基人、冲锋队还是观望者,透过其报告数据,可以穿透长周期经营与短时间布局下不同机构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洞悉大变局下,零售业务发挥“压舱石”作用的核心价值,在ROE、不良率等多个方面有迹可循。
新希望金融科技作为助力中国银行业零售数字化转型市场份额第一的服务商,基于4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年度数据,独家推出《中国上市银行 2024 年报全景扫描(零售发展专题)》(以下简称“报告”),抽丝剥茧摘要分析,总结4大发展建议,汇总12家银行的实战解法,助力银行高管经营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竞争、对公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零售业务凭借差异化的高定价能力、强客户粘性、交叉销售潜力、风险分散特性,是银行穿越周期过程中最具韧性的“压舱石”和利润源。从定价看,相较对公业务,零售贷款不仅定价更高,议价能力也更为明显;从资产质量看,零售业务相对小额高频,具备天然的风险分散特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成熟,数字化风控能力已经填平了不同客群、不同地区的发展鸿沟,在经济下行周期更具抗风险韧性,叠加具备风险缓释措施及保障的业务(房抵等),更利于不良率控制。
此外,零售业务具备一次获客、终生营销的“零边际成本”,零售客户囊括贷款、财富管理、保险等多方需求,相较于对公业务更易提升综合收益……
在存贷利差持续收窄、净息差承压加剧的行业背景下,银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部分银行占比超80%),或面临严峻的利润下降压力。数据来看,商业银行正纷纷加速收入结构转型,通过提升非息收入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这一战略调整不仅着眼于缓解当前利息收入下滑压力,更是应对宏观金融环境变化的深层次布局。
从各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总共26家已披露该指标的银行,其中上升的有23家银行,平安银行达 36.31%、浙商银行增速 30.94%,财富管理成唯一逆势增长板块……
2024年,净息差排名前3的机构分别为:常熟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常熟银行24年末2.71%的净息差水平在整个行业表现非常亮眼。但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承压,头部银行净息差普遍下降。工商银行净息差从2023年的1.61%降至2024年的1.42%;农业银行从1.60%降至1.42%;建设银行从1.70%降至1.51%,根据《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提及的1.8%净息差“警戒线”,当前机构中高于此值的机构占比仅为26%。
从利息收入来看,利率下降并没有带来足以弥补利润缺口的规模的增长,国有大行中,仅4家银行维持住了23年的利息收入,已披露信息的股份制行24年的利息收入整体低于23年水平,说明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单纯降价难以带来规模效应,随着风险逐步暴露,或导致资产质量持续承压,造成经营性风险。
在此背景下,若持续透支风险容忍度,笃信“以价换量”,用短期规模扩张的可能性掩盖长周期可能爆发的经营性风险,实则一开始就实质性削弱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并可能诱发逆向选择导致的客群质量劣变……
数据显示,某银行三年科技投入 351 亿元,ROE 却从 9.68% 降至 9.08%,或陷入 “为科技而科技” 的状态,巨大投入带来了有限的生产力,却很难实现竞争力的构筑。同时,也有银行通过133.5亿的投入,实现了0.95%的不良率和1.23 亿的MAU,从投入产出角度,科技效能差距显著。
银行的科技升级往往需长期持续投入,面临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的挑战。于中小型银行来讲,往往难以支撑大规模的信息科技一次性高投入。因此,通过零售信贷等明确的业务切口,巧借外力,通过生态合作,小步快跑打造金融科技能力,抢先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占据市场先机,先获客再活客,实现拓新和存量挖掘的正循环,是有效的应对之策,例如……
即刻开启懂“行”人之路
